主修派有两个分支,一是全面修复派,如已去世的建筑学家单士元。他们认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和精华所在,应全面恢复,使后人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。但目前持部分修复意见的人较多,是主修派的主流,如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哲文等人,他们认为全面修复工程太大,耗费太大,没有必要,只要修复一些重要景点就行,比如曾经是政治中心的“九洲清宴”等。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教育,在对比中再现被侵略者破坏的惨状。同时也提供参观,使游人重睹圆明园昔日之芳华。
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、博导叶延芳教授,是重修圆明园的著名反对者之一。他认为,世界上有许多以废墟形式保持着的名胜古迹,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、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,他们虽是废墟,但却最客观真实地把历史镌刻在地上,这也是一种美。对废墟进行维修是必要的,但如果在废墟上搞“假古董”,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,是摧残的行为。而著名建筑学家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认为,即使重修圆明园,但建筑材料、工艺、风格都无法真正回到过去,就不会再是那座清代名园,如此修复没有多少意义。陈教授提出:在保留遗址的前提下,把圆明园建成公共绿地,同时,保留大水法等遗址,让人们在休闲中受到教育。
圆明园管理区主任宗天亮说:圆明园不管是全部恢复,还是部分恢复,都将面临两个关键问题:一是规划,二是资金。现在,地的问题基本解决了,但由于历史原因,圆明园有住户600多,另外还有数十几家企业。要是这个环境问题解决不了,规划无法落实。不修复,也还有保护问题。因此,重修和保护都有共同的难颗:如何整治圆明园的环境。另外是资金的问题。圆明园每年人头费及保护费大约要800万左右,这些,除了门票收入,就是靠海淀区财政的拨款。因此,要修复圆明园,靠圆明园自身是不行的,靠海淀区也支撑不了。宗主任提出修复和保护圆明园的几种资金途径:一是政府投资的主渠道;二是发行奖券,发动社会力量,专款专用;三是企业行为,由企业投资,进行产业化开发。
在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,北京市政协委员陈立德提交一份提案,建议“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圆明园”,即“建立以国家、企业、投资人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,以企业行为完成从策划、宣传、启动、集资、管理的全过程”,然后,“承包给愿意并有能力重建部分圆明园景观的企业,由专家组监督实施过程,社会监督管理行为”。目前,北京市政协正在抓紧完善这一提案。因为,对圆明园的修复和保护来说,这一提案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。